民心即长城-《明末隐龙》
夜幕降临后,蜀王府战略研究室的烛火比往日更亮了几分。巨大的西南舆图铺满整面墙,从川蜀腹地延伸至云南边境,再到东线长江流域与北线陕甘边界,每一处关键节点都用红、黑、蓝三色标注 —— 红色代表已稳固的民生区域,黑色是敌军威胁方向,蓝色则是待开发的战略通道。林宇身着常服,手指按在舆图上蜀南开荒区的位置,那里密密麻麻标注着数十个村落的名字,旁边用小字写着 “亩产三石、免税一年、水利覆盖八成”。
“诸位请看,” 林宇的声音打破室内宁静,目光扫过刘子墨、陈平、赵破虏及负责民生的户部侍郎周文彬,“蜀南三十万亩荒地,如今已有十五万亩丰收,仅这部分产出,就能支撑川东水师三个月的粮草消耗。更重要的是,周侍郎刚送来的民情簿显示,这些开荒区的百姓,自愿组建了民壮队,虽未经过正规训练,却能协助守军巡逻、传递消息 —— 这便是民心凝聚的力量。”
周文彬立刻上前一步,展开手中的账册:“大人所言极是。据统计,因平价粮盐点和蜀锦券的稳定流通,成都及周边州县的流民数量较去年减少七成,不少流民已定居开荒区。更可喜的是,蜀锦券在云南边境也开始流通,丽江土司上个月还专门派人来,希望能增加蜀锦券的兑换额度,这说明咱们的民生政策,已开始辐射周边,为后续战略布局打下基础。”
陈平俯身看着舆图上的北线,手指划过汉中至西安的通道:“民心稳固,咱们才能腾出兵力强化边防。此前川北一战,虽击退清军,但汉中防线仍需增兵。如今流民减少,粮草充足,咱们可从民壮队中选拔精壮,补充到北线守军,既节省军饷,又能让百姓更有归属感 —— 他们守护的,是自己的家园。”
“陈将军所言有理,但东线也不能忽视。” 赵破虏眉头微蹙,指向长江瞿塘峡段,“郑芝龙联合荷兰人的消息已确认,他们的舰队可能在月底抵达川江。水师虽已配备新铸的‘震天雷’,但粮草运输仍需依赖川东粮道。如今蜀南粮食丰收,正好可通过长江航道,将粮食运往东线据点,确保战时粮草不缺 —— 这便是民生支撑军事的关键。”
刘子墨则将目光投向云南方向,手指沿着滇蜀古道延伸:“云南土司虽已结盟,但仍需提防清廷和吴三桂的渗透。如今咱们的蜀锦券能在云南流通,平价盐铁也深受当地百姓欢迎,这正是‘以民生促联盟’的机会。可考虑在丽江设立蜀锦券兑换点,同时派遣农技人员,协助云南百姓改进种植技术 —— 百姓得到实惠,土司自然更倾向于咱们,比单纯的军事威慑更有效。”
林宇点点头,指尖在舆图上划出一道弧线,将蜀南、川东、云南串联起来:“诸位说得都对。民心不仅是安稳的根基,更是战略的延伸。咱们推行免税、兴水利、稳货币,看似是民生举措,实则是在构建一张‘战略网’—— 粮食丰收支撑军需,百姓安居减少内耗,蜀锦券流通辐射周边,民壮队协助防务。这张网织得越密,咱们应对危机的底气就越足。”
他顿了顿,语气变得严肃:“但也要警惕。清廷若得知蜀地民生稳固,必然会加速南下;郑芝龙也不会坐视咱们实力增长,定会提前动手。接下来,一是要加快蜀南剩余荒地的开垦,争取明年实现粮食自给自足;二是扩大蜀锦券的流通范围,将其推广至湖广边境,削弱福建朝廷的经济影响力;三是从民壮队中选拔骨干,进行基础军事训练,组建‘乡勇营’,作为正规军的补充。”
周文彬立刻回应:“下官明日便组织人手,前往蜀南指导开荒,并在各州府增设平价粮盐点,确保百姓随时能买到物资。” 陈平与赵破虏也同时躬身:“定按大人吩咐,加强边防与水师备战。”
林宇走到舆图前,目光落在蜀南开荒区的标注上,那里的红色 区域如同一片温暖的光,照亮了周边的战略节点。他轻声说道:“古人云‘得民心者得天下’,如今咱们不求天下,只求守住西南一隅,给百姓一个安稳的未来。只要民心不散,这西南的长城,便永远不会倒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