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1940 三面骑楼-《大反派也有春天2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据说,香港的妓寨文化,最初源自广东。广东人称妓女为“老举”,故妓院得名为“老举寨”。最豪华的一类,称为“大寨”;其次为“半私明(俗称半掩门)”;下等为“二四寨”、“打炮寨”等。

    清末,老举寨多集中于谷埠一地。当时广州尚未有碾米厂,各地谷米多用船运至广州,集中在谷埠停泊,故此地商贾云集,妓院亦生意兴隆。当时,谷埠的大寨都是极豪华的大舫。后几经变迁,各大寨陆续弃舟登岸,一部分设妓寨于东堤沿江一带的“鬼楼”内,一部分在陈塘另树一帜,建立了八间大寨,成了花街柳巷、温柔之乡。日常经营,如“做花头”、“打茶围”等,与上海滩长三书寓大同小异。

    至于“二四寨”和“打炮寨”等低级妓院,一般以中下层社会的嫖客为招揽对象,没有大寨那样的排场,一经付钱即可发生关系,因此妓女们日夜均须接客。有些妓女在一天内要接客达二三十人之多。到这些妓寨去的嫖客,俗称“掮灯笼底”,因为这些妓寨门前都悬有一个敬神的大灯笼,进门时须从灯笼下经过。妓女们日夜并排坐在妓寨当门大厅的板凳上,任嫖客挑选,称为“坐灯”。嫖客去“掮灯笼底”时,相中了哪家寨的哪个妓女,便可入门上楼,对“客嫂”报出妓女花名。“客嫂”于是凭栏高呼:“某某,有客叫!”妓女便应声来到嫖客房间。

    余下一切如常,不必细表。

    言归正传。

    先下战书,再登门讨教。给了双方充足的准备时间。

    要比什么,要看对方善于什么。回天阁号称回春有术,所以登门挑战便要比此术。而上海滩长三书寓长于拳脚,所以登门挑战就要比试拳脚。至于咏花寨以何术见长,要见过才知道。

    寨门向两边缓缓开启。一座三面骑楼旋即出现在众人眼前。

    “这是……”一眼所见,回天长老顾仙娘不禁一愣。要知道花楼的包间不可能如此广阔,眼前就仿佛门后通往另一个花花世界。

    是了。就是另一个“小千界”。好比“口袋内的口袋”,这座咏花寨是以时空嵌套的方式出现,并不在物理意义上的尝乐坊的花楼包间内。

    “骑楼”通常由楼顶、楼身和骑楼底三部分组成,不仅具备避风雨、防日晒的实用功能,更与岭南气候特点紧密契合,显示出其卓越的商业实用性。大致结构是,一楼临近街道的部分建成行人走廊,走廊上方则为二楼的楼层,犹如二楼“骑”在一楼之上。一般一楼用于经商,二楼以上住人。骑楼既可防雨防晒,又便于展示橱窗,招揽生意。据说这一独特的建筑形态,最早由英国殖民者在印度首创,被称为“廊房”,后引入香港及其他地区。

    1878年,为缓解居住拥挤问题,港英政府颁布了《骑楼规则》,并着手建设骑楼。十年后,两广总督张之洞在获悉香港骑楼的效用后,提议在广州兴建类似骑楼的“铺廊”。从香港到广州,骑楼在政府的推动下逐渐普及,成为城市建筑的重要部分。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,骑楼的影响力逐渐从广东扩展至广西、福建、海南等地,掀起了一股“骑楼”风潮。
    第(1/3)页